2017-07-09来源:江苏美术家网 |
佘玉奇,江苏省南通市人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(主持工作),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,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,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,江苏省艺术专家库成员,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。 看到这幅画,就想到朱自清的散文《春》,“盼望着,盼望着,春天的脚步近了......”让我感觉到寒冬过去,东风徐来的䁔意。 看到这幅也让我想到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里句子:“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......”,让我欣欣然而欲往。 画中细腻的笔触,互相叠合,成就了一片开阔的天地。咫尺之间,万里云山。桃花、苍松、溪流、瀑布、堤岸、小帆……妙笔天成,营造了一个修行三生三世才能居住的人间仙境。 中国画看重水墨,有了色彩,容易流于甜俗,尤其是春景,画了桃花,喧染了红色,更会落一个行(hang)画恶评。而这张画,让人怎么看怎么雅,近前的劲松相互顾盼,苍翠欲滴,远处桃树丛丛,飞红点点。 近山巍巍,远山渺渺,白云飘飘,飞瀑淙淙,静中有动,动在静中。淡淡坡岸,隐隐新绿,濛濛春雨,墨色交融。 中国画更注重画外功夫。技术层面的无非“骨法用笔,随类赋彩”八个字,要有内涵还真不容易,所以要行万里路,读万卷书。先生行了多少路我不知道,但他读的书在他的文章里都有体现,最近读了他《台湾记行》深有感触,他且行且思且记,有描述有感悟,夹叙夹议,有些精彩的句子,比如,写到林家大院时,他写道“冰心先生说过身体只是灵魂借居的躯壳,何况房屋?”再比如写到日月潭“眼前的景物一晃而过,能记住的只是涵碧楼”,继而发挥道“斯人已去,涵碧楼现在是人人都能入住的酒店,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,历史总是那样无情”。我相信“一个画家画到最后比的是境界”。倒底需要什么样的境界,我问过先生,先生微笑着没有回答。 写到这里,我仍想回到画里。说说这画里的一叶小舟,在云雨弥漫山脚下,在静静的水湾里,泊着的舟上似乎有人,此时先生是否在乌蓬里面?如果在,他是闭着眼晴在想这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?还是睁大双眼看着很远很远的远方?我在先生的许多画里,看到了禅,比如,“阅尽江湖千万峰”,再比如“秋山悟空”,我认为无论是写文章或画画,都是需要沉淀和情怀的。 循着先生的画,一遍一遍品读,一遍一遍地咀嚼,每看一遍都是新的体悟。因为先生,给我们留存了太多可以想象的空间。 作者简介: 薛红艳,女,1975年生,江苏江阴人,南京艺术学院学士,东南大学硕士、博士,浙江大学博士后,德国ALSTERDAMM艺术学院访问学者。现为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。研究方向为:艺术与设计理论研究。责任编辑:王洁 |